英国最繁荣的产业,竟是诊断自己的衰败。这个国家堆积如山的报告,像一份详尽到令人窒息的尸检报告,只等去年七月上台的工党前来认领。
一份早已写好的诊断书,反而成了最沉重的行囊
这份诊断书,本该是天赐的厚礼。毕竟,前任保守党政府在无休止的内斗中耗尽了元气,却意外留下了一份无比清晰的“病历”。从抑制住房建设、推高基建成本的规划体系,到脱欧后遗症下步履维艰的对外贸易,再到扭曲市场、阻碍活力的税收体制,病根无一例外,全都指向了供给侧的结构性硬伤。病灶清晰得如同教科书上的插图。
新政府信誓旦旦,要把经济增长当作“核心使命”。理论上,这本该是一场手到擒来的外科手术。学术界早已开好了满柜子的药方,只等一位敢于下药的医生。工党需要做的,无非是走进那间尘封已久的药房,按方抓药。然而,执政的第一年,人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手握完美诊断书,却在手术台前迟迟不肯动刀的医生。
财政大臣瑞秋·里夫斯开出的方子,大方向上似乎没错,却总透着一股小心翼翼的敷衍。她开出的剂量和展现的决心,与这个国家经济病情的危重程度相比,显得如此微不足道。这不像是治病救人,更像是一种仪式性的祷告,祈求顽疾能够自我痊愈。最初的乐观情绪,早已被一次次下调的悲观数据冲刷得无影无踪。
手术刀在肿瘤边缘游走,却始终不愿切入核心
规划体系的沉疴,是病情最显著的并发症,也是工党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最初,政府的表态确实燃起了一丝希望。他们取消了英格兰对陆上风电项目的禁令,为争议多年的希思罗机场第三跑道亮了绿灯,还重启了连接剑桥与牛津的铁路规划。这些举动值得肯定,但就像是给一位急性心梗的病人开了一张数十年后才能兑现的健身卡,对眼下的危机毫无意义。
当真正触及硬骨头时,政府的勇气便瞬间蒸发了。英国的规划体系以“否决友好”而臭名昭著,任何一个项目,无论对宏观经济多么有利,都可能因为极少数“邻避主义者”的反对而陷入万劫不复的泥潭。彻底的改革方案,例如效仿其他发达国家,转向“分区制”——即只要项目符合预设的区域规划和标准,就应自动获批——才是根治顽疾的猛药。
然而,工党巧妙地回避了这剂良药。他们选择了一种看似有力、实则温吞的替代疗法:自上而下设定住房建设目标。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目标被精准地设定,以避开最需要住房、建造新房经济效益也最大的伦敦及英格兰东南部地区。这番操作,无异于一位外科医生宣布要切除肿瘤,最后却只是在肿瘤边缘的健康皮肤上,象征性地划开了几道无关痛痒的口子。
当医生开始怀疑诊断,病人便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如果说规划改革是浅尝辄止,那么在贸易问题上,新政府几乎是自缚手脚。贸易,是英国经济的第二大增长障碍。工党在上台前就早早承诺,将全盘继承保守党政府就脱欧问题对欧盟划下的所有“红线”。这一政治上的精明算计,在经济上却等于提前宣告了治疗的失败。
这个决定,堵死了所有可能实质性缓解脱欧经济冲击的道路,比如重新加入欧盟的关税同盟或单一市场。于是,政府只能在红线允许的狭小空间里,寻求一些无关痛痒的边角料整合。无论是在食品标准上与欧盟寻求部分看齐,还是在年轻人流动政策上做些小文章,其经济回报都微不足道,近乎于零。
至于那些被媒体高调宣传的贸易协议,无论是与印度的漫长谈判,还是同美国达成的模糊关税安排,其影响力终究有限。
最令人绝望的,是政府对税制改革展现出的惊人冷漠。英国的税收体系中,充斥着大量公开的秘密,每一条都在扼杀经济的活力。惩罚房产交易、抑制劳动力流动的印花税。让无数小企业在扩张门槛前望而却步的增值税起征点。还有那奇特的国民保险结构,作为一种只针对劳动收入的工资税,它对雇员的盘剥远比对自雇者沉重。
这些问题早已是经济学界的共识,但财政大臣里夫斯在她的首个预算案中,连象征性改革的姿态都懒得做出。她非但没有纠正错误,反而提高了第二套住房的印花税,朝着错误的方向又迈出了一大步。改革的决心,似乎正随着财政大臣个人声望的下跌而同步蒸发。
放弃猛药,开始派发廉价的安慰剂
转折的迹象在六月变得尤为明显。6月23日,政府公布了一份新的产业战略。这份文件标志着一个危险的转向:当正确的治疗方案因为执行困难而迟迟不见效时,医生非但没有加大剂量、坚定信念,反而开始怀疑诊断本身,转而求助于那些效果可疑的安慰剂。
这份所谓的产业战略,听起来像是强筋健骨的方案,剥开供给侧改革的糖衣,却发现里面全是些刺激短期需求的施舍性政策。这标志着政府的思路正在从“动一场艰难的手术”滑向“发一些廉价的止痛药”。当一个医生开始给癌症病人开止痛片而不是化疗药时,所有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住房大臣还在对外宣称,规划改革的“主要框架”将在年底前敲定,但市场的耐心正在被快速消磨。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曾经手握清晰“病历”和现成“药方”的政府,在执政一年后,却在最关键的治疗上犹豫不决、避重就轻,甚至开始病急乱投医,尝试那些早已被证明无效的古老偏方。
这实在可惜。毕竟,在宣称一种疗法无效之前,一个负责任的医生,至少应该先真正地、完整地、有决心地尝试一次。英国经济的这场慢性病,或许从来不缺诊断的智慧,缺的,只是动刀的勇气。而历史给新政府打开的机遇窗口,并不会永远敞开。
通盈策略-互联网龙头股排名-网上股票配资开户-股票怎么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