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今年14岁,正在读初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孩子竟然变得自私又冷漠。
我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他的生活,可他不仅不知道感恩,还对我句句顶撞,一点都不尊重。
有时候他还会因为争夺手机争执或者想要什么东西我不同意,而想对我动手。
在学习上也是敷衍应付,没有上进心。
成绩一直在下游徘徊,每天就知道玩手机,游戏那是玩得超溜。
最后他甚至发展到厌学的地步,经常找理由请假。
整个人堕落得不成样子,没有理想和目标,好像每天都在浑浑噩噩地混日子。
更过分的是,他对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动不动发脾气大吼大叫,说话刻薄。
我不明白,我倾尽所有累死累活,怎么就养出来这么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01
孩子的“不孝顺”,是父母惯的
展开剩余89%饭菜都已经摆上桌,儿子还在房间里头也不抬地扒拉着手机,忙着在游戏里排兵布阵。
我喊了两遍吃饭了,人家大少爷理都不理。
我的火气瞬间又被点燃。
今天下雨,我冒着雨接他放学,他却因为我晚到了几分钟发脾气,当着很多同学家长的面对我大吼大叫,推开我就跑远了。
我省吃俭用给他买的名牌运动鞋,穿了几天就被他扔在角落里,只因为同学说了一句款式过时了。
从回家我就开始忙活做饭,他不仅不帮忙,还只顾着玩手机,吃饭都喊不动。
当我又想跟以前一样冲他一顿输出时,突然想起来之前刚看到的一篇家庭教育的文章:
孩子的“不孝顺”,往往是被父母过度付出惯出来的依赖,被无条件包容宠出来的自私。
改变,要从父母学会“不作为”开始。
我就闭了嘴不再说话,默默地吃完饭,把剩下的饭菜收回厨房、洗完碗筷,然后回房间睡午觉。
当儿子打完游戏出来都傻眼了。
只能自己跑去厨房狼吞虎咽地吃完,竟然破天荒地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净放好,这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的事。
虽然后来因为他没洗干净我又自己清洗了一遍,但儿子的这点微小的改变就足以让我惊喜不已。
02
改变从我学会“不作为”开始
1、不再默默付出,让他知道我的感受
我辛苦熬了两个月的鸡汤,他接过去喝了一口就不肯再喝,还皱着眉头嫌弃“太腻了,还不如吃外卖”。
以前我会担心他饿着而赶紧重新做别的。
但现在,我学习了不少家庭教育的知识以后,明白了父母不能总是默默付出。
我看着他的眼睛认真地说:
“妈妈知道,鸡汤可能不合你的口味,但这是我特意学着做的,想给你增加营养,被你这样说,我很失落。”
儿子愣愣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样直接说出感受,其实我们俩都很不习惯。
但是他竟然端起鸡汤喝完,低声说了句“谢谢妈”就跑回了房间。
原来,比起隐忍的委屈,坦诚的情绪更能敲醒孩子麻木的心。
2、不再替他承担后果,让他体验代价的重量
当他再次因为一点小事对年迈的奶奶大喊大叫、摔门而去的时候,我没有像以前一样替他道歉圆场“妈,孩子青春期叛逆,你别生他气”。
而是等他冷静以后,我明确告诉他:
“奶奶是长辈,你的态度伤害了她。这周的零花钱取消,用来买给奶奶道歉的礼物,并且要去亲自跟奶奶说对不起”。
我要让孩子知道,没有谁该为他的无礼兜底,让他在承担代价中明白,尊重是做人的底线。
3、不再无底线地付出,让他明白感恩是前提
儿子有时候会抱怨我洗了他想穿的衣服,或者衣服给他收起来害他找不到,甚至因为找不到哪本书嫌我收拾了书桌,现在我决定收回这些付出。
我告诉他:
“以后需要洗的衣服你拿给我,我可以帮你洗,但是衣服你自己叠放,书桌你自己收拾,妈妈的时间也可以用来做自己的事。”
当儿子发现,我不再围着他转的时候,反而开始懂得我的辛苦,明白了家人的付出从来不是天经地义的,被爱,需要先学会爱人。
原来,父母对孩子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一个只知道索取的“大少爷”或者“大小姐”,而是让孩子在边界感中学会共情。
父母适当的“不作为”,不是不爱,而是用更清醒的方式告诉孩子:被世界温柔以待的前提是,先懂得温柔待人。
当孩子在失去中学会珍惜,在责任中学会体谅,那份迟来的懂事和孝顺,才会真的扎根在他心里。
03
破坏规矩就要承担后果
可喜的是,儿子的态度好了很多,对我不再像以前一样颐指气使,但还是偶尔会犯浑。
我妈大老远过来看望她的大外孙,却被儿子气得掉了眼泪。
我妈给他削好苹果端过来,想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就把他的乐高模型挪了个地方,没想到他大吼一声:
“说了别碰我的东西!”
他姥姥被他吼得愣在原地,差点扔了手里的水果盘。
儿子摔门进屋,门板发出一声巨响。
我没有像以前一样追进房间训斥他,也没有拉着我妈反复道歉说“孩子还小不懂事”。
我默默接过我妈手里的盘子,拉着开始落泪的她坐在沙发上,跟她说:
“妈,你坐着歇会,我来处理。”
晚饭的时候,儿子从房间里出来,看着没有外婆最拿手的也是他最爱吃的可乐鸡翅,只有一盘青菜和米饭。
他正要发作,我先开口:
“今天你用那样的态度跟姥姥说话,她却不忍心你饿肚子,是我不让姥姥做的。尊重长辈是家里的规矩,破坏规矩就要承担后果。”
我拿出新做的“家务表”:
“这周你的游戏时间取消,换成每天跟姥姥视频聊天。 另外,这周的家庭聚餐,你负责帮忙准备食材,菜谱里必须有姥姥爱吃的糖醋排骨和奶奶爱吃的红烧肉。 总不能长辈们都知道你爱吃什么,你却不知道她们的喜好。”儿子气得猛地站起来摔筷子抗议,恨恨地盯着我。
我狠下心继续说:
“不想做也可以,那接下来三天的晚饭你自己解决,零花钱也暂时取消,想买零食或者乐高模型,自己做家务攒积分兑换吧。”
儿子的眼睛被气得通红,转身回了房间。
第二天,我没有喊他起床、没有催他吃早饭、没有检查他的东西带没带齐,自己就休闲地出门上班。
只在餐桌上留下字条“昨天的约定,今天开始执行”。
儿子着急忙慌地出门上学,最后因为迟到被罚站了整个早读。
晚上回家,儿子发现房间没有收拾、晚饭也没做,饿得在房间里啃面包,第二天吃方便面,第三天他就扛不住了。
晚上他跟姥姥视频,低着头道歉,说自己说话太冲了。
他姥姥乐呵呵地说“知道错了就好”。
聚餐前,儿子笨手笨脚地在厨房忙碌,按姥姥给的菜谱操作。
只是他切姜片的时候不小心切到了手,烧油的时候还被热油溅到手上疼得呲牙咧嘴。
但是端上来那盘有点焦黑的排骨时,大家都超级捧场地夸他的进步。
他姥姥抹着眼泪说“比我做得好吃”。
我看见儿子露出了害羞又有点小得意的笑容,那应该是他体会到了难得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儿子夹给我一块,轻声说“妈,你也尝尝。”
这时候我才真的意识到:
父母的“不作为”,不是故意刁难孩子,而是让他在跌跌撞撞里懂得,每句伤人的话都有重量,每份被辜负的爱都有温度,而真正的成长,是学会接住这些重量,守护这份温度。
04
儿子像变了一个人
现在的儿子,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他早晨会自己定闹钟起床,吃早饭后按时上学。
放学后主动先写作业再去玩手机或者拼乐高。
老师说他上课的时候认真了很多,作业也完成得很好。
他不再动不动找理由请假,跟同学也不再恶语相向,据说收获了几个好朋友,经常一起出去打球。
我现在很欣慰,不管儿子学习如何、未来怎样,至少在做人方面,他确实成长了很多。
而且,我相信,一个懂得感恩、敢于承担责任的孩子,以后也不会差。
写在最后
为人父母的,总是想为孩子多做一点。
但我们与其养出一个不知道感恩的“白眼狼”,不如试着学会“不作为”,说不定反而能让他脱胎换骨重启人生。
孩子的转变从来不是瞬间的顿悟,而是在责任里找到被他自己忽略的爱。
那些曾经被孩子视为理所当然的付出,总有一天,会酿成名为“感恩”和“责任”的回甘。
(图片为网络图片,侵权请告知删除)
发布于:山东省通盈策略-互联网龙头股排名-网上股票配资开户-股票怎么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